WilliamHill官方网址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园城市: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新模式

所属分类:公司新闻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2:12  作者:pSznSpZiGTMhDbJz
  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最先提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19世纪中叶奥姆斯特德在纽约设计的中央公园首次将公园与城市相结合,为市民提供舒适的公共空间和放松身心游憩地。1902年,英国社会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第一次将生态与生产、生活并列,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他把田园城市作为解决城市污染、交通拥堵等工业革命带来的“城市病”问题进而促进城乡融合的经济生态有机体。1933年,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通过城市功能分区,画出“光辉城市”的蓝图。   此后又涌现出森林城市、花园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等城市类型。“森林城市”通常指的是在市中心或市郊地带,拥有较大森林面积或森林公园的城市或城市群。“花园城市”,也称为“园林城市”,指环境优美、花木繁盛、景色如花园的城市,其基本内涵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融入景观园林艺术,使得城市建设具有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健康社区、能源充分利用、优良技术、生态保护等构成要素。较之田园城市、森林城市与园林城市概念,生态城市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一种对城市生态协调运转的新尝试。1990年,钱学森提出建设山水城市的建设目标,把中国的山水诗、词、画和古典园林建筑融合在一起,打造山水相依、山水融合的诗意城市。   这些精彩的理论,无不寄托着人类的城市理想WilliamHill威廉希尔官网。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视察时提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横空出世,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何谓公园城市   01.“公园城市”概念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公园”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较完善的设施,兼具生态、美化等作用的绿地。“公园城市”,简而言之即为“公园化的城市”:一是标准公园化。按照公园标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空间,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二是全方位开放。把城市作为“最大的公共产品”,构建尺度宜人、开放相容、邻里和谐的开放空间,提高城市活力、品质和民众互动交流的机会。   02.“公园城市”基本内涵   公园城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是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物,与绿色治理密切相关。从绿色治理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公园城市是多元治理主体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空间正义的基础上,以绿色价值理念为指导,以资源共享为前提,以打造人与自然伙伴相依的命运共同体为载体的新型城市治理形态。   公园城市是一个集生态性、景观性、功能性、文化性、普惠性于一体的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美丽家园,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新模式。公园城市的核心本质就是家园,所以要以满足市民百姓的需求为第一要务,兼顾外来投资者和游人的需求。“以人为本”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要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基本前提,以城市高品质有韧性、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经济绿色高效发展为保障,最终实现生态美好、生产发展、生活幸福。   03.“公园城市”理论逻辑 公园城市: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新模式   “人民城市为人民”是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理念精髓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体现和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必然要求威廉希尔足球官网。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人”,突出人本与公平公正。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在“园”,以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为基本前提,构建全域覆盖的公园体系和联通城市内外的生态网络,把自然引入城市,形成美丽公园城市形态。公园城市的作用靶点是“城”,引导城市发展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从经济GDP转向绿色GDP,以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化产业发展带动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公园城市与之前的城市理念有何不同   第一,公园城市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根本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富足,还包含对生态环境的关注,这是一种对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的需求。公园城市汇聚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要素、多领域的美好期许,兼具了“绿水青山”“绿色低碳”“多元共治”“以文化人”“美好生活”等多元价值要素。因而,公园城市就在这种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公园城市治理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人、城、境、业和谐统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生命共同体。相比田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公园城市更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导向,更有助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二,公园城市是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山水城市”概念由钱学森提出,不仅涉及中国古代山水诗词、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城市建设的结合,还涉及自然与人工环境的结合,涉及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涉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等方面。园林城市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强调城市的自然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意象空间等各种类型空间形态的和谐、高效,可持续地进行演替、融合和发展。公园城市除了注重优美的生态环境之外,更强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构建融入山水自然、彰显文化特色的城市绿色格局,塑造和谐诗意的理想城市人居环境。   第三,公园城市有别于田园城市。从历史背景来看,田园城市构想产生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是工业文明思维模式下的城市构建,在这一时期,强调“人为主体,自然为用”的发展理念,过分地凸显人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城市与其他部分的内在价值,割裂了城市与人、城市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公园城市是立足工业化后期到后工业化过渡阶段提出的规划思想,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它用更为理智的态度对待生态环境,反对盲目的资源开发与滥用,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超越了工业化城市以单纯追求生产效益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现从简单粗放的规模扩张、单一性经济增长为主,转向以人为本、基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切实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公园城市:新时代的城市建设新模式   三、如何建设“公园城市”   第一,将建设公园城市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相统一。高质量发展与公园城市建设高度契合,都要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由高能耗、高污染、低利润产业向低能耗、低污染、高利润产业发展转变,大力发展大数据、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创意经济等新业态,形成创新发展新动能。   第二,开展城市生态环境评估。对城市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开展摸底调查,找出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识别,分级分类梳理并制定保护、修复、利用规划方案,运用生物、物理、生态多种技术手段恢复和修复已经受到破坏的山体、水体等生态要素以及垃圾填埋场、采矿废弃地等受损空间,破解城镇化进程中土地等各类资源不可增长的矛盾。   第三,推进构建完善的城市公园体系。公园体系作为城市“蓝绿灰”三大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绿色铆钉,会牢牢锚固城市公园形态,是对以道路框定城市基本格局的根本转变,也是防止盲目建设和无序扩张的有效措施。城市公园体系构建要以自然生态本底为基础,响应人民和城市发展需要,并突出地域风貌和城市个性、层次分明、类型齐全、数量达标、分布均衡、功能完备、品质优良,达到“出门见绿、步行入园”,实现绿色福利各类人群公平享受。   第四,优化绿色共享空间布局。以“300米见绿 500米见园”为目标,职住兼顾,保障老百姓无论从住所还是工作单位出发 5~10min 都能到达绿色共享空间,实现绿色福利全民均等化享受。通过线性廊道将城市商业区、文体休闲场所、历史文化遗址等与公园绿地有机连接起来,促进公园绿地与生活文化的融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广泛建设开放式公园,减少封闭式公园,与城市空间融合,强化开放、共享理念;推动公园与周边街区的融合共享,将城市生活融入公园绿地和各类开敞空间,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健身和休闲空间;按照“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结合特色小镇、林盘院落、亭台楼阁等打造多级驿站体系,共同形成 500米半径的驿站服务圈,提供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可达性和使用的便利性。   四、“公园城市”实践案例   ——天元公园社区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的基础和细胞,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要素的有机融合。   以杭州“天元公园社区”为例,其立足“教育综合体”理念和“公园社区”目标,以天元公学为中心,以15分钟教育生活圈为覆盖范围,彰显公园城市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经济价值、生活价值、社会价值,打造教育导向型公园社区。   天元公园社区建设在思路上坚持“城市有机更新”主线、坚持“XOD+PPP+EPC”模式主线、用好未来社区载体、用好特色小镇载体;在细节上注重单位公园化、河道公园化、全域“上改下”、全域“石材化”、“乔灌草”相结合、“户外广告”、“店招店牌”、“标识标牌”规划设计“三结合”、严控交通隔离栏、保护传承利用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关注城市家具的规划设计、关注业态调整十大方面;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周边单位的建设和改造中,按照“公园化、兼容性”的原则,溶解公园边界,融合公园环境,诠释公园城市的单位表达,既具有“望山见水”的公园景观系统,又具有“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共享、活力、人文、生活场景,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研究通报(2020)3号:关于天元公园社区的思考.   [2]史云贵,刘晴.公园城市:内涵、逻辑与绿色治理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33(5):48-56.   [3]刘洋,张晓瑞,张奇智.公园城市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9(1):44-48.   [4]王香春,王瑞琦,蔡文婷.公园城市建设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19-24.   [5]李澍田.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7.   供稿:汪聪聪   审核:蔡峻